後疫情時代漸趨穩定的2023,大企業已默默地開始布局,將於下一波牛市大展鴻圖。科技業、製造業大廠紛紛在東南亞及歐美等海外設廠以尋求新的市場與可能性,過往十數年的西進政策眼看將告一段落。當同文同種的天然優勢不再,管理難度亦更上一層樓時,那些過去透過扎實、穩定的教育訓練,在企業內部深植軟實力的企業將在起步上嚐到甜頭。

然而我們時常強調,健康的教育訓練不是具時效性的專案,而是在企業內部營造長期汲取新知的風氣與文化,既不嫌早,亦永不嫌晚。本篇文將分享三個方向給計畫於今年導入教育訓練的企業參考。

 

一、語言類訓練應著重跨文化溝通而非語言能力

如果可以直接徵一名英語能力頂尖的人進行翻譯與溝通,為何需要花一筆預算導入專業語訓?

因為對於高科技產業與專業度高的製造業、化工業而言,「讓英語能力頂尖的人學會產業知識」比起「讓具有專業能力的人學會溝通」困難太多,且兩者都在一邊處理溝通業務並且一邊學習的情況下,前者出包的機率要比後者高上許多。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臺灣人與外國人溝通的問題往往不是出在這些具有專業 knowhow 的人「不會講」,而是用得「不精準」、「不專業」,導致溝通出現誤會。

精英文化過去來往的客戶中,有許多企業的員工在面試時就必須通過公司語言檢定的門檻,這些人的語言程度照理說已是頂尖,然而在「說得對」與「說得精準」之間仍有很大的距離,而造成這個距離的便是「文化」。

因此,語言類訓練應著重於跨文化的溝通,才能真正應付工作上各式各樣的往來 (如信件、視訊會議、簡報等等)。
 

二、找出有意願進行訓練的核心人才

這點對於過往沒有導入過教育訓練的公司來說較為困難,因學習風氣對於學習意願的影響相當大。對於此類型公司,愈找出有意願精進能力的人才需由主管推動並提出具體的好處較容易推動。

以下為過往接觸過的客戶最常使用的作法:

  1. 學習需自費,但當學習績效到達一定水準,公司便予以半額至全額補助

  2. 將學習成果列為升遷門檻之一

對於過往導入過教育訓練但多為福利性質的公司而言,則應強調愈導入的教育訓練能夠帶來什麼工作上的助益。

(延伸閱讀:同仁受訓的意願低落怎麼辦?)

 

三、對於是否應導入教育訓練如有疑慮,應先進行人員能力評測,並依照評測結果進行決策

如公司有在搜尋教育訓練課程,但仍猶豫是否有必要導入訓練,應先尋求適當工具以「量化」所有重點訓練同仁的能力,而非只是在工作上遭遇些許不順暢而一時興起,以避免內部反彈和資源浪費。